基层执法“人少质弱”怎么办?
山东临沂罗庄区用技术检查员、社会监督员破题
■王梦龙
“过去,我们对整改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我们不仅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执法人员还会告诉我们下一步的提升方向,解决了制约我们安全、长远发展的大问题。”近日,在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的宏顺瓷业,该企业总经理程国华这样告诉笔者。
罗庄区是临沂市的“南工重地”,现有生产经营单位2万余家,企业点多、面广、量大,监管执法任务繁重。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县域发展去旧换新,监管执法压力愈发沉重,执法不专业、不规范、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破解困扰基层执法的诸多难题?罗庄区强化改革思维,直面瓶颈制约,在山东省率先配置技术检查员、社会监督员“两员”力量,应急执法体制、能力、面貌焕然一新。2022年9月以来,技术检查员辅助执法检查企业378家,累计帮助企业查治隐患7183项。其中,现场设备防护罩缺失、教育培训未如实记录、警示标志不足等“老三样”隐患占比由70.89%下降至39.24%,安全责任制、安全投入、应急保障、特种作业、承包租赁等深层次隐患占比由3.8%上升至29.11%。
为使执法力量实现从“人少质弱”向“专精尖强”的质变,使执法形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该区按照“2+1+1”(每2名行政执法人员配备1名专职技术检查员、1名兼职技术检查员)的标准,通过“笔试+实操”的方式选聘专、兼职技术检查员各12名。其中,12名专职技术检查员实行“巡回+派驻”模式,4名随区级执法人员巡回辅助执法检查,8名定向派驻街镇辅助执法检查;12名兼职技术检查员,根据执法需要调配使用。
这24名技术检查员,从专业背景看,有危化专业4名、冶金等工贸专业20名;从专业资格看,2人是中高级职称,22人是国家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专业能力看,16人是市级专家、4人是省级专家。“针对危化品、金属冶炼、深井铸造、涉爆粉尘、涉氨制冷等行业企业,他们可‘一对一、点对点’排查问题,有效提升了监管能力和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罗庄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姜山说。
推动执法效能提档升级,需要“内外兼修”。为此,除了强内功,该区聚焦外部监督力量建设,商请人大、政协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选聘了16名社会监督员,按照“5次执法必有1次社会监督”原则,随机邀请其以“裁判员”身份参与执法活动,既从执法主体角度找瑕疵,又从执法对象角度谈感受。通过让“找茬”成为常态、用监督巩固防线,推动执法监督从“内部管理”向“公众参与”转变。
“我们会定期收集公众对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相关违法行为和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助推应急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社会监督员、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崔兆波表示,自己将尽快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发挥好社会监督员的议事、监督和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建好技术检查员队伍,该区制定了技术检查员岗位责任制、日常管理办法、培训制度、辅助执法流程等8项制度文件,组织新选聘技术检查员进行7天岗前培训,分批次输送至临沂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进行30天实操锻炼,帮助其熟悉执法标准、执法流程;举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全方位提高其专业素质,确保辅助执法更规范、更专业。
笔者在执法技能大比武现场了解到,该区定期组织此项活动,突出执法检查技术手段运用,设置实操比武场景,重点考核技术检查员对数字接地电阻测试仪、红外线测距仪、可燃/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等技术检查设备的使用,通过提高技术检查员设备使用能力,避免主观判断影响,推动辅助执法更精确、更精准。
“通过参加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和技能比武,我们不仅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执法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专职技术检查员张京伟表示,他将持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执法技能,不断强化辅助执法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难题。
如何用好技术检查员,防止执法人员当“甩手掌柜”,实现“1+1>2”的正协同效应?该区建立了“执法+专家”全过程培训机制,通过“以查带训”“以诊带训”形式,将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贯穿于日常安全监督和执法工作中,由技术检查员对执法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现场答疑解惑,把每一次发现隐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过程,当作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机会,举一反三,加强学习。
“过去到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只是对照检查表进行条目式检查。现在和技术检查员一起入企检查,能够查到一些检查表里没有列出来的、深层次的隐患,我的专业能力大幅提升,增加了入企执法的底气。”罗庄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杨鹏飞告诉笔者。
此外,该区根据行业类别和专业特长,定期组织技术检查员对执法人员就企业隐患点和风险点进行集中教学,通过“手把手”教学,增强执法人员对企业共性隐患的查治能力,确保执法人员熟练掌握现场各类薄弱点和风险点。
“我们建立了研讨交流、会商研判等机制,每周五集体研讨学习,每两周开展案例研判分析,通过就技术隐患判定、违法行为认定、典型案例,和技术检查员进行探讨交流,专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避免了漏判、错判。”罗庄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邢志涛说。
为防止“被围猎”“吃老本”等现象在技术检查员身上出现,努力避免出现“1+1<2”的负协同效应,该区制定了《罗庄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检查员考核办法》,将技术隐患发现数、隐患整改指导数列入考核,对技术检查员的工作实行日报告、月汇总、年考核,从工作总量、专业能力、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每年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评定等次,考核结果作为技术检查员续聘、解聘、辞退、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
今年9月,罗庄区应急管理局对12名专职技术检查员进行了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了续聘。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化技术检查员管理使用办法,细化培训、使用、考核措施,不断提升执法人员和技术检查员的专业能力素质,推动执法工作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用好技术检查员 放大正协同效应 ■王梦龙 技术检查员队伍身份特殊,在实践过程中,围绕如何建好用好这支队伍,避免出现“1+1<2”的负协同效应,笔者有一些思考。 实践过程中,需要警惕技术依赖、廉洁风险、能力弱化等方面问题。 一是警惕执法人员过度依赖技术检查员的情况。技术检查员的角色定位是辅助应急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其与执法人员的关系必然成为应急执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执法人员甘当“甩手掌柜”或技术检查员“喧宾夺主”的情况。 二是警惕技术检查员与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况。技术检查员在执法过程处罚项的发现、处罚裁量方面具有一定建议权,容易被违法违规企业“围猎”,而技术检查员身份与执法人员有所不同,受各种纪律约束较小,廉洁风险较大。 三是警惕技术检查员“吃老本”的情况。技术检查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执法检查标准不断更新修订,对技术检查员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想适应应急管理新形势、新变化,就要不断学习。 笔者认为,要想用好这支队伍,实现“1+1>2”的正协同效应,需要持续创新实践。首先,注重“选育用留”。严把入口关,切实选聘专业对口、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同时,坚持人岗适配原则,最大限度用好专业力量。要针对性地对技术检查员进行专题培训、组织交流研讨,变“专”为“精”,同时以专业力量带动执法人员素质提升。其次,“严管”是保障,应建立管理考核机制,严格日常管理,杜绝技术检查员不廉洁、“吃老本”等现象。注重“标准赋能”,需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标准规范,出台涵盖招录、管理、培训、考核等内容的技术检查员、社会监督员建设使用实施细则。 为建好用好这支队伍,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省级层面明确招聘条件,由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对各县市区招聘数量进行统一核定、统一招考。同时,由市级应急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岗前培训和工作证考取,由省应急管理厅统一编号、统一发放工作证,并将其纳入全省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中统筹管理。 此外,在执法文书格式中,应增加“技术检查员专业性意见”一栏,由技术检查员提供专业性意见并签字,以此督促技术检查员对自己的执法行为、提出的执法意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