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发生
“驴友”在户外“野景点”遇险事件
造成多名人员伤亡
引起社会关注
多起案例表明
“野景点”自然环境复杂恶劣
缺乏安全管理设施
潜藏多重风险
在废弃景区落水失联 游客被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 6月2日,2名驴友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屿头乡石人峡野外溪流落水失联。搜救区域自然环境复杂,地势陡峭,水流湍急,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经全力搜救,2名失联驴友于6月4日被找到。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
据报道,石人峡曾是一个收费景区,现在已经废弃,但因为沿途有步道、吊桥、瀑布等,成为当地户外圈的“知名打卡地”。
网络自发组织
25人徒步林区被困致1死2伤
6月8日,25名徒步人员被困海南吊罗山林区报警求助,经全力搜救,6月9日上午被成功转移。两名人员受伤,一名女性因坠落导致颅内出血及脏器出血死亡。
经调查核实,该徒步团队是以网络自发组织的形式,从琼中县吊罗山乡界徒步进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林区,因复杂地形和通讯信号不佳被困。
在尚未开发的自然区域登山 “驴友”雨天受伤 被困山中 6月1日,1名驴友在属于尚未开发的自然区域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铁瓦殿登山时,因山路湿滑脚被扭伤,无法自行下山。铁瓦殿地势险峻,海拔3350米,加之龙门山连日降雨,山路崎岖湿滑。救援人员历经一个半小时,在铁瓦殿一处陡坡上发现被困者,最终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频频出事却依旧火爆 “野游”为何受追捧?
《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受伤320人,死亡及失踪182人。
“野游”频频出事,却依然有很多人选择,综合多方分析来看,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体验预期。人们的旅游方式逐渐发生转变,相比于“走马观花”,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愿意选择亲近自然的方式。“野景点”所谓的“人少小众”,直接迎合了一些游客的体验预期。
二是“网红”误导。一些“网红”为博眼球、吸引流量,利用网络平台热推诱导,有时甚至不顾实际环境的复杂凶险,故意遮挡安全提示,美化“野景点”。而网络平台也有核实不严之嫌,吃了“流量”,却误导游客,导致一些人跟风盲从。
三是行业乱象。一些组织者为了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盲目组织“野游”活动。很多“野游”所谓的向导和组织方是否有资质都存疑。
而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数据都在说明“野游”存在多重风险。
“野游”之“野” 是你无法预料的危险 专家表示,去野外无人管理的景点,危险系数是极其高的。
在山区野游不仅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被昆虫叮咬或蜇伤、突发身体不适,还有可能遭遇落石或雪崩、摔伤出血、被蛇等野生动物攻击,甚至可能在夏季暴雨时遇到雷击,而且野外没有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发生意外,伤者很难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到野外水域游泳则更危险,有些看似很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是暗流涌动,有瀑布,有深潭,还会有水草,盲目下水游泳很容易发生意外。
别为了免费的“野景点” 搭上你无价的生命
“野游”风险大 切勿冒险尝试 安全出游 有“景”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