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以来
长江以南地区出现强降雨
广西、安徽汛情如何?
接下来主雨带北移
哪些地区需加强防范?
长江水位还“扛”得住吗?
截至6月20日晚 桂林还有近10万户停电 6月19日以来,桂林漓江发生超30年一遇的洪水。截至6月20日晚,当地停电户接近10万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目前各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恢复供电供水。
安徽黄山榆村乡受灾严重 次生灾害时有发生 安徽黄山榆村乡300户人家中,将近一半的住户房屋进水,其中最严重的积水深度达到六七十厘米。6月20日凌晨4点,当地完成了所有村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截止到6月20日21点,附近山体滑坡的数量达26处,当地正排查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公共设施恢复中。
南方新一轮降雨过程无缝衔接 北方需要警惕强对流 今天(6月21日)起至24日,南方新一轮强降雨过程开启。江汉、江淮、江南北部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需警惕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 而北方则需要警惕强对流天气,今、明两天华北北部、东北地区等地多雷阵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公众外出带好雨具,注意安全。 主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 水位是否能“扛”住? 整个长江流域6月份降雨偏多两成,目前长江中下游的水位接近多年平均,且长江上中游还有817亿的防洪库容可以拦蓄洪水。总体而言,目前汛情比较平稳,未来要看梅雨的发展情况。 专家提到的梅雨 究竟下在哪?又有何特点? 面对潮湿加倍,我们如何应对? 一起来看↓ 梅雨知多少 为何叫梅雨?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中特有的雨季,主要指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持续阴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恰逢我国江南梅子成熟,故称为“梅雨”,在长时间高湿天气下,衣物、食品容易发霉,也称“霉雨”。 梅雨如何形成? 每年6月,副热带高压会向北移动至北纬20度以北,在它的引导下,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雨,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雨水就长期盘踞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江淮流域一带。 梅雨也有“暴脾气”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并伴有一定极端性。 暴力梅 对于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梅雨,俗称“暴力梅”。 6月19日,安徽省进入梅雨期。6月18日20时至20日14时,安徽省沿淮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有降水,896个站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最大黄山市奕棋450.9毫米。 入梅首日,安徽芜湖迎来“暴力梅”。 二度梅 首个梅雨期结束后,再次出现持续多雨天气。 199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出现二度梅,持续降雨导致经济损失惨重。 空梅 无连阴雨天气,降水量异常偏少,极易出现伏旱。 2019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南,导致江淮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空梅现象,叠加盛夏高温气候效应,局地出现伏旱。 梅雨季 做好哪四“防”? 防潮 梅雨季易引发食品、衣物霉变,大家可用密封袋保存食物,利用空调除湿功能、除湿机等保持环境清爽干燥。雨水间歇期天气转晴时,开窗通风。 图源:视觉中国 防“梅雨病” 长时间高温高湿天气易引发胃肠道、心血管、关节、皮肤等方面的疾病,统称“梅雨病”。建议大家做好血压和心律监测,保持好心情,清淡饮食,空调房内注意关节保暖。 图源:视觉中国 防农作物旱涝 典型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雨水的主要来源,对夏熟作物收获、水稻栽插和夏播作物播种十分有利。 如果梅雨时间过长、雨量大,可能会出现“烂麦场”,需及时做好排水和抢收晾晒工作。如果雨量过少,甚至出现空梅、枯梅,易发生干早,需及时浇水灌溉,做好田间管理。 图源:视觉中国 防次生灾害 长时间频繁降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城乡内涝、农田渍涝等次生灾害。 及时关注当地发布的暴雨预警,尽量避免到山区、河谷等地游玩,如遇山洪和泥石流突袭,应向与其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不要停留在凹坡处。